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54-95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6年6月1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电器和导体的选择
第一节 电器的选择
第二节 导体的选择
第三章 配电设备的布置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配电设备布置中的安全措施
第三节 对建筑的要求
第四章 配电线路的保护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短路保护
第三节 负载保护
第四节 接地故障保护
第五节 保护电器的装设位置
第五章 配电线路的敷设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绝缘导线布线
第三节 钢索布线
第四节 裸导体布线
第五节 封闭式母线布线
第六节 电缆布线
第七节 竖井布线
附录一 名词解释
| 敷设方式 | 最小芯线截面(mm2) | |
| 铜 芯 | 铝芯 | |
| 裸导线敷设于绝缘子上 | 10 | 10 |
| 绝缘导线敷设于绝缘子上: 室内 L≤2m 室外 L≤2m 室内外 2>L≤6m 2<L≤16m 16<L≤25m | 1.0 1.5 2.5 4 6 | 2.5 2.5 4 6 10 |
| 绝缘导线穿管敷设 | 1.0 | 2.5 |
| 绝缘导线槽板敷设 绝缘导线线槽敷设 塑料绝缘护套导线扎头直敷 | 1.0 0.75 1.0 | 2.5 2.5 2.5 |
注:L为绝缘子支持点间距。
| 相线芯线截面S(mm2) | PE线最小截面(mm2) |
| S≤16 | S |
| 16<S≤35 | 16 |
| S>35 | S/2 |
表3.1.9 配电屏前后的通道的最小宽度(m)
| 配电屏种类 | 单排布置 | 双排对面布置 | 双排背对背布置 | 多排同向布置 | |||||||||
| 屏前 | 屏后 | 屏前 | 屏后 | 屏前 | 屏后 | 屏间 | 前、后排距墙 | ||||||
| 维护 | 操 作 | 维护 | 操 作 | 维护 | 操 作 | 前排 | 后排 | ||||||
| 固定式 | 不受限制时 | 1.5 | 1.0 | 1.2 | 2.0 | 1.0 | 1.2 | 1.5 | 1.5 | 2.0 | 2.0 | 1.5 | 1.0 |
| 受限制时 | 1.3 | 0.8 | 1.2 | 1.8 | 0.8 | 1.2 | 1.3 | 1.3 | 2.0 | 2.0 | 1.3 | 0.8 | |
| 抽屉式 | 不受限制时 | 1.8 | 1.0 | 1.2 | 2.3 | 1.0 | 1.2 | 1.8 | 1.0 | 2.0 | 2.3 | 1.8 | 1.0 |
| 受限制时 | 1.6 | 0.8 | 1.2 | 2.0 | 0.8 | 1.2 | 1.6 | 0.8 | 2.0 | 2.0 | 1.6 | 0.8 | |
注:1、受限制时是指受到建筑平面的限制、通道内有柱等局部突出的物限制;
2、控制屏、柜前后的通道最小宽度可按表3.1.9的规定执行或适当缩小;
3、屏后操作通道是指需要在屏后操作运行的开关设备的通道。
| 绝 缘 线 芯 | 聚氯乙烯 | 丁基橡胶 | 乙丙橡胶 | 油浸纸 |
| 铜 芯 铝 芯 | 115 76 | 131 87 | 143 94 | 107 71 |
(Ⅰ)一般规定
| 熔体额定电流(A) | 4~10 | 12~63 | 80~200 | 250~500 |
| Id / In | 4.5 | 5 | 6 | 7 |
二、当要求切断故障回路的时间小于或等于0.4s时,短路电流(Id)与熔断器熔体额定电流(In)的比值不应小于表4.4.8-2的规定。
表4.4.8-2 切断接地故障回路时间小于或等于0.4s的Id / In最小比值
| 熔体额定电流(A) | 4~10 | 12~63 | 80~200 | 250~500 |
| Id / In | 8 | 9 | 10 | 11 |
表5.2.1 绝缘导线至地面的最小距离
| 布线方式 | 最小距离(m) | |
| 导线水平敷设 | 屋内 | 2.5 |
| 屋外 | 2.7 | |
| 导线垂直敷设 | 屋内 | 1.8 |
| 屋外 | 2.7 | |
表5.2.4 屋内、屋外布线的绝缘导线最小间距
| 支撑点间距(L) | 导线最小间距(m) | |
| 屋内布线 | 屋外布线 | |
| L≤1.5m 1.5m<L≤3m 3m<L≤6m 6m<L≤10m | 50 75 100 150 | 100 100 150 200 |
表5.2.6 绝缘导线至建筑物的最小间距
| 布线方式 | 最小间距(mm) |
| 水平敷设时的垂直间距 在阳台、平台上和跨越建筑物顶 在窗户上 在窗户下 | 2500 200 800 |
| 垂直敷设时至阳台、窗户的水平间距 | 600 |
| 导线至墙壁和构架的间距(挑檐下除外) | 35 |
表5.3.4 钢索上吊装金属管或塑料管支撑点的最大间距
| 布线类别 | 支撑点间距(m) | 支撑点距灯头盒(mm) |
| 金属管 塑料管 | 1500 1000 | 200 120 |
二、吊装接线盒和管道的扁钢卡子宽度不应小于20mm;吊装接线盒的卡子不应少于2
表5.4.4 裸导体的线间及裸导体至建筑物表面的最小净距
| 固定点间距(L) | 最小净距(mm) |
| L≤2m 2m<L≤4m 4m<L≤6m 6m<L | 50 100 150 200 |
(Ⅰ)一般规定
表5.6.15 电缆的固定部位
| 敷设方式 | 构架型式 | |
| 电缆支架 | 电缆桥架 | |
| 垂直敷设 | 电缆的首端和尾端 | 电缆的上端 |
| 电缆与每个支架的接触处 | 每隔1.5~2m处 | |
| 水平敷设 | 电缆的道端和尾端 | 电缆的道端和尾端 |
| 电缆与每个支架的接触处 | 电缆转弯处 | |
| 电缆其它部位每隔5~10m处 | ||
表5.6.17 电缆支架层间垂直距离和通道宽度的最小净距(m)
| 名称 | 电缆隧道 | 电缆沟 | ||
| 沟深0.6m及以下 | 沟深0.6m以上 | |||
| 通道宽度 | 两侧设支架 | 1.0 | 0.3 | 0.5 |
| 一侧设支架 | 0.9 | 0.3 | 0.45 | |
| 支架层间垂直距离 | 电力线路 | 0.2 | 0.15 | 0.15 |
| 控制线路 | 0.12 | 0.1 | 0.1 | |
表5.6.21 电缆支架间或固定点间的最大间距(m)
| 敷设方式 | 塑料护套、铝包、铅包、钢带铠装 | 钢丝 铠装 | |
| 电力电缆 | 控制电缆 | ||
| 水平敷设 垂直敷设 | 1.0 1.5 | 0.8 1.0 | 3.0 6.0 |
表5.6.32 埋地敷设的电缆之间及其与各种设施平行或交叉的最小净距(m)
| 项目 | 敷设条件 | |
| 平行时 | 交叉时 | |
| 建筑物、构筑物基础 电杆 乔木 灌木丛 1kV及以下电力电缆之间,以及与控制电缆之间 通讯电缆 热力管沟 水管、压缩空气管 可燃气体及易燃液体管道 铁路 道路 排水明沟 | 0.5 0.6 1.5 0.5 0.1 0.5(0.1) 2.0 1.0(0.25) 1.0 3.0(与轨道) 1.5(与路边) 1.0(与沟底) | 0.5(0.25) 0.5(0.25) (0.5) 0.5(0.25) 1.0(与轨底) 1.0(与路面) 0.5(与沟底) |
注:1、路灯电缆与道路灌木丛平行距离不限;
2、表中括号内数字是指局部地段电缆穿管,加隔板保护或加隔热层保护后允许的最小净距;
3、电缆与铁路的最小净距不包括电气化铁路。
表5.6.38敷设电线最大允许高差
| 有无铠装 | 最大允许高差(m) | |
| 铅包 | 铅包 | |
| 铠装 无铠装 | 25 20 | 25 20 |
注:当油浸纸绝缘电缆敷设的高差超过要求时,可采用不滴流电缆或塑料绝缘电缆。
表5.6.39 电缆弯曲半径与电缆外径比值
| 电缆护套类型 | 电力电缆 | 其它多芯电缆 | ||
| 单芯 | 多芯 | |||
| 金属护套 | 铅 | 25 | 15 | 15 |
| 铝 | 30 | 30 | 30 | |
| 纹铝套和纹钢套 | 20 | 20 | 20 | |
| 非金属护套 | 20 | 15 | 无铠装10 有铠装15 | |
注:1、表中未说明者,包括铠装和无铠装电缆;
2、电力电缆中包括油浸纸绝缘电缆(不滴流电缆在内)和橡塑绝缘电缆,其它电缆指控制信号电缆等。
| 本规范用名词 | 解 释 |
| 导体绝缘允许最高持续工作温度 | 电线、电缆在其布线的任一位置上,其绝缘可在长期的持续工作情况下,不受严重损坏地承受的最高温度 |
| 本规范用名词 | 解 释 |
| 导体绝缘允许短路极限温度 | 电线电缆在短时间的短路电流作用下,不降低其绝缘性能,能承受的允许最高温度 |
| 导体载流量 | 导体在给定条件下运行时,其稳定工作温度不超过规定值的最大负载电流 |
| 约定动作电流 | 在约定时间内能使继电器或脱扣器动作的规定电流值 |
| 约定熔断电流 | 在约定时间内能使熔体熔断的规定电流值 |
| 电气装置 | 用于某一目的,性能互相配合的若干电气设备的组合 |
| 固定式设备 | 牢固安装在支座(支架)上的设备,或用其它方式固定在一定位置上的设备 |
| 移动式设备 | 工作时移动的设备,或在接有电源时能容易地从一处移至另一处的设备 |
| 手握式设备 | 正常使用时要用手握住的移动式设备 |
| Ⅰ类电气设备 | 除靠基本绝缘防止电击外,还将易触及的外露可导电部分连接到PE线上,当基本绝缘失效时,外露可导电部分一般不致带危险电位的用电设备 |
| 外露可导电部分 | 平时不带电压,但故障情况下能带电压的电气装置的容易触及的外露可导电部分 |
| 装置外可导电部分 | 不属电气装置组成部分的可导电部分 |
| 等电位联结 | 使各外露可导电部分和装置外可导电部分电位基本相等的电气连接 |
| 电气隔离 | 为防电击将一电气器件或电路与另外的电气器件或电路完全断开的安全措施 |
| 安全超低压 | 用安全隔离变压器或具有独立绕组的变流器与供电干线隔离的电路中,导体之间或任何一个导体与地之间有效值不超过50V的交流电压 |
| 保护线(PE线) | 为防电击用来与下列任一部分作电气连接的导线: 1.外露可导电部分; 2.装置外可导电部分; 3.总接地线或总等电位联结端子; 4.接地极; 5.电源接地点或人工中性点 |
| 中性线(N线) | 与电源的N点连接并能起传输电能作用的导体 |
| 保护中性线(PEN线) | 具有PE线和N线两种功能的导体 |
| 接地故障回路阻抗 | 通过接地故障电流的回路内的阻抗,计算此阻抗时,回路始于接地故障点,终于接地故障点 |
| 故障电压 | 发生接地故障时,外露可导电部分或装置外可导电部分对地呈现的电压 |
| 三相四线制 | 是带电导体配电系统的型式之一。三相指L1、L2、L3三相,四线指通过正常电流的三根相线和一根N线,不包括不通过正常工作电流的PE线。本章所规定的TN-C、TN-C-S、TN-S、TT等接地型式的配电系统均属三相四线制。 |
Copyright © 2019-2022版权所有:昆山锦程气体设备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3051527号 | 本站由 昆山锦程气体设备有限公司网络部 策划、制作、推广! 浏览量246304次!